讀書去高中,不讀書去高職,這樣OK嗎?
特殊孩子在國中都要面對一件大事,那就是要讀高中還是高職,而就經驗來看,多數孩子和家長在決斷過程中都是憑感覺在挑選,或是以會不會讀書來做決定,但是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來做決定。
在輔導國中孩子升學的經驗中,大多家長都以會不會讀書來判斷,會讀書就是高中,不會讀書去高職,接著再來挑選高中學校或是高職科系。這樣決斷流程會出現幾個問題,其一是會讀書不代表不適合高職,其二是高中不一定適合會讀書的孩子。那究竟如何做決定呢?
我們先來提供幾個案例類型讓家長參考
我們先來提供幾個案例類型讓家長參考
案例一類型:家長否決孩子的興趣,覺得沒有出路孩子不行,主導就讀高中。
孩子在國中已經有明顯的興趣,測驗也顯示適合,但家長覺得孩子有能力也適合讀高中,同時考量未來出路,所以否決孩子挑選的科系,最後就送往高中就讀。
沒多久孩子就出現嚴重適應不良,因為孩子的喜好是喜歡動手做(設計、烘培、機械...),而該高中無法提供這樣的機會,加上特殊孩子的特質,所以就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狀況而導致適應不良。
案例二類型:孩子沒有能力就讀所選擇的,但家長以學校名聲或自我面子而做出決定。
孩子在國中已經有明顯的興趣,測驗也顯示適合,但家長覺得孩子有能力也適合讀高中,同時考量未來出路,所以否決孩子挑選的科系,最後就送往高中就讀。
沒多久孩子就出現嚴重適應不良,因為孩子的喜好是喜歡動手做(設計、烘培、機械...),而該高中無法提供這樣的機會,加上特殊孩子的特質,所以就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狀況而導致適應不良。
案例二類型:孩子沒有能力就讀所選擇的,但家長以學校名聲或自我面子而做出決定。
我們實際上遇過孩子智力是臨界智能障礙,在就讀國中就很明顯不適合讀書,相關測驗也都顯示不適合讀高中,但透過特殊管道剛好上了一間還不錯的公立高中,校方不斷跟家長溝通孩子適合的方向,但家長的堅持下,孩子就這樣讀了三年高中,但這三年就是虛耗時光,當了三年的過客,雖然沒有行為或情緒方面的狀況出現,但這三年的學習幾乎是空白,很是讓人覺得可惜。
案例三類型:孩子與家長沒有時間討論,在時間壓力下決定孩子的方向
我們也很常看到孩子和家長因為平常沒有時間討論,也沒有好好利用學校給的資源,所以在選填志願的時間壓力下,家長依照自己的想法幫孩子決定了高職的X科,但孩子很明顯對X科是沒有興趣的,只是因為該校是名稱比較好聽的公立學校,而X科是未來比較好找工作的校系,但孩子三年都很痛苦,雖然沒有出現適應問題,不過學習狀況下滑,導致整體學習態度懶散。
我們也很常看到孩子和家長因為平常沒有時間討論,也沒有好好利用學校給的資源,所以在選填志願的時間壓力下,家長依照自己的想法幫孩子決定了高職的X科,但孩子很明顯對X科是沒有興趣的,只是因為該校是名稱比較好聽的公立學校,而X科是未來比較好找工作的校系,但孩子三年都很痛苦,雖然沒有出現適應問題,不過學習狀況下滑,導致整體學習態度懶散。
案例四類型:孩子以為自己對某科系有強烈興趣,家長順從孩子的想法
這幾年教養風氣是越來越尊重孩子的意願,這個方向是好的,我們也樂見孩子為自己決定。但在這股風氣下,我們開始遇到孩子以為自己對某系有高度興趣,但平常觀察發現孩子是沒有能力學習的,而孩子以為有興趣是因為同學要去讀、好玩或感覺很酷之類的理由,而這些理由都無法支持他學習繁重的課業。在孩子的堅持下,家長也順從沒有多做討論或帶孩子更認識科系,於是孩子讀了半學期就後悔,學習當然也就出現諸多問題。
還有更多的案例我們可以之後分享,但整體來看,家長要能有計畫方向的協助孩子做決定。因為特殊生的特質不一,在適應上都有需要努力的地方,若能有適合孩子的環境,會減少適應上的壓力,讓孩子更順利地就讀與生活,在接下來三年的求學上,我們也能相對比較安心。
最後,提供常見好與不好的理由,讓大家參考,也能自我提醒和檢視。
下一篇我們會討論國中的資源有哪些,時間軸大致上是如何,讓家長有個底來跟孩子討論。
下一篇我們會討論國中的資源有哪些,時間軸大致上是如何,讓家長有個底來跟孩子討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