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

為你引路,從優秀到卓越

110/01/23(六)早上在台大,聆聽愛瑞克大人、楊斯棓醫生,洪瀞教授的演講,收穫不少,跟大家分享。


第一位愛瑞克大人


前言
我們都有自己的盲點區,所以需要一群人一起走,把人生是賽馬比賽的思維轉換為馬拉松的思維,賽馬比賽的周圍都是敵人,馬拉松跑者的周圍都是夥伴,然後提升自己,讓自己能影響周圍的人,拉高身邊5個人的平均水準(有這麼一說,周圍五個朋友,就是您的平均。)

我們需要改變人生的演算法

而愛大分享他的觀念給我們
1、調整工作一人公司、第二曲線、三種工作
2、修改判斷利他+利己、成功方程式、站對地方
3、重設價值觀長期累積、沒有壞事、包容而完整、您是誰

(1)、一人公司
你自己就是一間公司,你須具備一間公司各主管的能力(CTO技術長、CMO行銷長、CFO財務長、COO營運長、CEO執行長),要能有自己的技術、要能行銷自己、要能做好財務規劃、要能好好把自己的人生營運好,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若暫時沒有辦法做到,找到一個適合的教練或專業人士,虛心地請教。

而要達到怎樣的目標,需要「以終為始」,用目的來決定過程和起點,想清楚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,有了這個目的,就開始前進,在過程中的決策也依照這樣目的而調整。

(2)、第二曲線
人生第一曲線的高峰是在事業退休前,而在退休前5-10年,必須發展自己的第二曲線,這樣退休後就能持續有高品質的生活。為什麼是5-10年,是根據刻意練習提出來的1萬小時,但我們不用成為頂尖的專家,5000小時就可以成為內行人,1-2年花1000小時,是合理的數字。

(3)、三種工作
人需要有三個工作,分別是有收入的、無償的、自我實現的。
有收入的給我們基本的需求,無償的讓我們有機會服務他人並滿足自己的心靈需求,自我實現是追求自我的最高峰。這類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但愛大簡言之就是三個工作。

(4)、利他+利己
老子在道德經提到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。
愛大處了簡言之是「利他+利己」之外,如賽馬比賽的周圍都是敵人,馬拉松跑者的周圍都是夥伴,利他一定會回過來利己,但心態不能是利己的式的利他。而這兩者的比例要如何分配,愛大提出「至少」依年齡分配比例「利他」,如20歲就是利他20%

(5)、成功方程式
(熱情×優勢)×態度】加上用網路人脈來開啟槓桿
【】是成功者的遮罩 

熱情是喜歡做的事情,廢寢忘食之所在,就是熱情所在。
優勢是做得好的事情,你最得心應手,花最少時間還可做很好的事情。
這兩者相乘就是天賦、天職和天命。

再乘上態度,而態度是-1+1的分數,態度影響一切,好的熱情乘上卓越的天賦,若態度不佳,還是負分。
然後套上成功者的遮罩,用成功者的心態來保護自己,正面看待拒絕負面。
最後在網路時代,一定要能開啟槓桿,就是用網路的力量來讓自己快速的成功。 

(6)、站對地方
在網路時代,如何開啟網路的槓桿力量,我們必須站在對的地方,也就是網路人脈上的節點,找出那些已經具備影響力的網路人脈,並找機會結交,透過這些人,會讓自己更快速被看見而有機會成功。當然為什麼別人意願幫忙我們,這點也是自己要去思索的。 

(7)、長期累積
彭明輝說過「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累積的結果」,很多時候,我們不知道當下會對未來有什麼影響,但生命是長期而累積的,我們的思考、經歷與決策一定會在在未來有所發揮,人生沒有失敗,是一連串的融合。

愛大也鼓勵大家要有自己的作品,能有一本書最好,有了第一本就會有接下來很多本,若真無法出書,一篇文章、自己的孩子、個人聲望、美好的生活都是值得好好對待的作品。

 (8)、沒有壞事
愛大先分享「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目的,而且有助於我」、「沒有壞事」
"Some feel the rain. Others just get wet"(有些人能感受下雨,有些人則只會淋濕
希望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逆境中,都能感受體會些什麼,而不只是經過和被淋濕。

接著分享「沒有壞人」
沒有人願意當壞人,誰會想當壞人?每一個壞人都有人愛著他,很多時候「壞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而更多時候「壞」因著環境或社會的關係而被慢慢推過去的。 

(9)、包容而完整
唐鳳:「與眾不同是常態,與眾相同是錯覺」
這個世界會因為每一人的包容而變得完整,如L.G.B.T族群、特殊身障族群,資優族群,世界是100%的少了一些族群就變得不是100%,若我們自己排斥了某些組族,我們便無法邁向100%


(10)、您是誰
「你是誰」比「你做什麼」更重要,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不要看作是比賽,所有的人都是夥伴。而透過大量的閱讀,進行靈魂交換,一定會提升自己。

愛瑞克大人的FB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ric.yu.758


提到的資料參考

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
http://mhperng.blogspot.com

唐鳳: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
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21527.html

記得你是誰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(暢銷15萬冊紀念版)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13865.html

退休練習曲︰迎接第二次黃金青春的人生提案
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06130.html 

成功的原則
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16932.html


 第二位楊斯棓醫生

我聽斯棓醫生分享主要體悟是「連結」和「整合」,同時推動「社會運動」

醫生分享從出書的規劃和安排,我聽到就是是一連串的連結和整合,像是讀友會的規劃之初,場地結合了許多少數人會去的場域,順便讓推廣這些場地;醫生會視參加讀友會的人數來進行捐款到各公益團體,而每一個公益團體都有其目標,其捐款金額的總數更是有特別意義。另外,從FB的推書專文推薦書本中,也能看到醫生不斷連結多本書和整合資源共同獲利的心態。 


捐款單位金額和類別,醫生都已經思考好

楊醫生分享一張事情與金錢的象限圖,鼓勵大家能把自己的錢用在眾人的事情上,像是捐款或捐發票。醫生舉例網路購物的發票,可以勾選捐贈就是一個方式,這個方式整合了個人購物和行善,更免去對不中發票的失落感,一舉數得,而這也是種連結和整合。 

金錢和事情的象限圖

QA時歐陽老師詢問醫生,寫推薦序的想法。
醫生主要回答,不爆料,最多寫下少數內容,主要讓大家自己去看,只寫自己的心得和體悟來吸引讀者去買。

我感受到這些都是醫生在推動的社會運動,多買書,多閱讀,把時間精力放在閱讀上,就減少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,同時又可以提升自我,多好的社會運動。 


 

楊斯棓醫生的好書
人生路引:我從閱讀中練就的
28個基本功
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18517.html

楊斯棓醫生的粉絲頁面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loggerYangSzuPang/


最後附上楊醫生舉辦簽書會所捐贈的單位提供連結如下:
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
http://www.taiwanncf.org.tw/news/news.htm

鄭南榕基金會
http://www.nylon.org.tw/

綠然
https://www.domiearth.com/

人本基金會
https://hef.org.tw/math-thinking/

綠盟
http://www.gcaa.org.tw/about.php

門諾
https://public.mch.org.tw/index.php?action=donate

蔣渭水文化基金會
http://www.weishui.org/p/contact.html

台灣人權促進會
https://www.tahr.org.tw/

 

第三位洪瀞教授

教授分享自己的出書歷程與心得,特別談到不論出書或想要生出作品,都是要回歸自己,從自己出發來進行規劃。而討論到為什麼出書、也自己問自己,出書可以帶給人什麼,關於出書,自己的熱忱又在哪裡。

回顧這些,教授分享對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對讀者有幫助,即便只有一位,都很足夠。

而教授也分享自己整理與觀察,過往賢者寫書的原因與自我心得,主要有三點,
(1)可連結,跟社會的連結、也可同理和觀察社會目前的脈絡和狀態
(2)透過寫書找到自己的聲音、更是豐富自己的人生
(3)而也可以做到文化輸出,台灣的書若翻譯外文,就可讓世界看見台灣。

而作品部分有兩個觀念讓我很受用
(1)完全創新是很難。(2)不同的創建、觀點,是相對容易的。
所以,我們若想要有作品,不用想要完全不同,先從部份不同開始就好了。

洪瀞教授的好書推薦
自己的力學:找到喜歡又做得好的事
https://www.taaze.tw/products/11100923604.html

洪瀞教授 自己的力學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ngHung65



很感謝有這次機會,可以一齊參加,並感謝舉辦單位將所有收入捐助TFT,能一同行善,真好。
https://www.teach4taiwan.org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