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

目標一致與雙贏思維。

 家長的態度擺明就是要讓孩子繼續在班上學習,但我們清楚知道現在回班上,孩子一定會再度因為壓力而有讓人擔心的症狀出現,這樣一來不僅是前功盡棄,更會加強孩子不斷反覆發作的習慣。


在這個討論過程中,一開始雙方雙方目標已經失焦,且各自表述,雖然都客客氣氣,但可以明顯感受到雙方的不一致,若目標不一致,如何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呢?

會議在看似有共識,但大家都不滿意也不清楚的狀態下結束了

我思考了幾天,把自己和家長的需求和擔心表列出來。

家長的需求
孩子的課業不要落後太多,回班可以面對人際壓力與練習社交技巧。
家長的擔心是
一直在輔導室會失去人際的練習,同時也讓課業落後。

教師的需求
孩子在安全的狀況下繼續在學校,同時慢慢練習社交技巧。
教師的擔心是
孩子在不安全的狀況下發生問題,而這也是先前安置輔導室或回家休息的原因。

但我在思考後,深感上述不是雙方的真正擔心,家長真正擔心的是孩子被學校放棄,而教師真正擔心是孩子出了問題我們要負責任。

釐清這些問題後,再度各自和家長與老師溝通,並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三大原則
1、若發生過往的安全疑慮,家長答應立刻到校接孩子回家休息。
2、孩子確保與承諾自己狀況發生時,是在安全的環境,如不能走樓梯要搭電梯、不去少人的地方、上廁所要告知...。
3、漸進式入班,家長和學生與個管老師討論後,調整入班科目和速度。

如此一來,家長和教師都能接受,目標也趨向一致,雙方工作也比較順利。

常常在討論個案目標的時候,家長都是被動接受的一方,學校建議什麼,家長即便不同意都默默接受,如果是小狀況都還好處理,但若是比較複雜的個案,在目標不一致的狀態下,雙方工作起來都很累,也常常感到為什麼他都不配合。

所以複雜個案的目標一致很重要,而如何一致,有賴大家的真心,先放下自己的成見,討論出來後,大家各自承擔這個目標下的責任,就能好好工作。最擔心是那種只想要有成果,但又不想承擔責任的對象,這樣工作就比較辛苦,也需要用到更多另類的方法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