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看過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」這本經典作品,工作後剛好有機會參加沛德國際教育舉辦的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」工作坊,在陸續的實踐中,感受到這套系統很值得讓更多人認識,特別是特殊生和其家長,若我們能透過更有系統的方法來幫助自己,是否會有機會改善孩子的生活與未來呢?
必須要先說,這套系統主要是提高我們做事的效能,而非改變,加上這一路不會很容易,我們都要放過自己,不要鞭打自己,即便只有一點點進步,都值得喝采。
對特殊學生的幫助在哪裡?
特殊生家長很多時候會擔心孩子的未來,所以會拚了命在加強學業學習上面,但我們若能「以終為始」的看到孩子目前發展,學業好像可以稍微放下些,更可以專心在重要的事情上,而這就是「要事先做」,而這樣一來,我們跟孩子的關係也會放鬆些,更可以放下身為家長的擔心,來專心在應該要做的要事上面。另外,孩子上國中後,常常會被督促做這些做那些,這過程中鮮少有自主權,都是學校和家長在規劃,而親子和師生的不睦也常這樣發生,這時候透過「雙贏思維」來找出共同的目標和可以合作的方式,就能提高雙方的責任,也能共同合作。「雙贏思維」也常用在家長和老師的溝通,有時候對孩子教育目標是不一致的,透過討論找出一致的目標,對孩子來說會是更大的幫助,當然家長我們自己學者放下也是重要的心態。
又如特殊孩子常會覺得自己不好,什麼都做不好,然後就會漸漸放棄自己,這時候「主動積極」中的「專注影響圈」,可以鼓勵孩子專注在自己的努力地範圍內,當然這需要跟老師溝通利用「雙贏思維」來合作,讓孩子一點點取得成功和進步,專注在「要事先做」上。
在管理財務上呢?
同樣的,在投資理財上,很多夥伴會以別人的成功來當作自己的目標,但常常忘記投資的目標與終點,我們若能「以終為始」看回來,應當會減少急切進出的渴望,而「主動積極」中的「專注影響圈」,會時時協助我們拉回注意力在對的事情上,而不是將注意力放在他人的成功上,而讓自己心慌影響了原本的步調。
而依據「要事第一」其中依據艾森豪矩陣(Eisenhower Matrix),利用橫軸(緊急、不緊急)和縱軸(重要、不重要)劃分的出四個象限,我們會知道投資是重要的事情,所以我們便可以進一步規劃,如何在這件重要的事情,不要因為時間或心態的不對,讓他變成緊急的事情,一旦變成緊急的類別,那如何還能心安的進行規劃呢?
要能有適當的期待,並不斷實踐與提升
簡單提出以上例子,但還是回到前言這套系統主要是提高我們做事的效能,而非改變,只要能提高一點點,都很值得我們慶賀。接下來,我會慢慢分享目前所認知的七個習慣,並補充一些個人想法或案例,希望能讓大家用得上,也歡迎大家討論或補充想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