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分享在進入七個習慣說明之前的幾個名詞和重要觀念。
本篇試著討論效能、思維、原則與習慣,同時也討論教育特殊孩子和理財上,我們常見的盲點跟效能、思維和原則有什麼相關性呢?
這套七個習慣的系統,會以「品格」為基礎,透過基本「原則」來發展自我的「個性」,也就是「品格」是內,而後展現「個性」於外。從內而外,並透過調整思維來養成好的習慣跟行動,來得到更好的結果。
「效能」
產出與產能的平衡
「產出」與「產能」平衡是效能的關鍵,這個平衡定義了效能的思維,過於重視產出或過於維護產能都不是有效能的思維。殺「雞」取「卵」,雞是產能,卵是產出,想要有好的產出,就要好好維護產能,也就是雞。我們常常做事有效率,但缺乏效能,如有效率的抽脂減肥,有效能的減肥應當是持續的運動,健康的飲食。
以教育特殊生來說,孩子是我們的產出,我們自己本身是產能,若我們若一直努力地在孩子身上,急迫地想讓孩子有所大幅度進步,或跟上別人,這就過於注重「產出」,應當適時的休息,照顧者自己也需要維護和進步,這樣才能兼顧「產能」。
以教育孩子成績來說,成績是產出,孩子本身是產能,若我們過度重視產出,可能會讓產能失效,短期壓榨或熬夜讀書是可以提升成績,但長期對孩子本身一定是傷害,這就是沒有效能的展現。
以理財來說,我們若一直重視「產出」的成果,也就是賺錢的多寡與速度,而忘記好好讓「產能」提升,也就是投資理財的正確概念與態度,那就會導致無法穩定獲利,或因為急於獲利而道聽塗說損失更多金錢與時間。
「思維」
我們的心智地圖
就是我們如何看待、理解和詮釋外部世界,這就是我們的心智地圖,也就是,思維是態度和行為的根本,反過來看,一個人會有怎樣的行為和態度,會反映出他有怎樣的思維。
思維的建立大多來自生活的背景、接受的教育與遇到的人事物等,而思維通常很難調整,除非遇到重大人事物,我們才會檢視自己的思維而有機會調整改變,「困而思變」大概可以詮釋這樣的意涵。我們如何有機會調整思維呢?找到跟你不同想法的人,最好他們的思維高度和廣度遠勝我們,如此便有機會進行交流而有改變契機,若沒有這樣機會,大量閱讀就是竊取別人思維的方式,進行靈魂交流來改變自身思維。
如同我們看待特殊孩童,從過往將特殊孩童視為懲罰而將孩子困在家中,到現在理解這是常態社會該有的多元現象,就是大眾思維的改變。
又如投資理財,我們在投資理財的思維會決定你如何詮釋投資理財世界,是想要快速賺取高額的報酬?還是有穩定的獲利?這會決定你在投資理財的方法,若是想快速獲利的思維,就會用這樣的態度來看待投資,也會用這樣的行為來決定如何投資。
「原則」
客觀、通用與禁得起考驗的
亙古不變的,放諸四海都適用的,不用過多說明的,無關我們是否接受或理解,原則都會如常進行運作。我們透過自己建立的思維來看待世界,但這個思維常常是主觀的,會隨時間和生活經驗而變動,但原則就是不變的,絕對禁得起考驗的。若我們的思維能建立在正確的原則上,那麼態度與行為就會更有好的表現。
如誠信,你要能成功必須要能有誠信;如責任,成功人士幾乎都負擔責任;如互惠,要能跟對方一直合作並雙贏,我們要能夠互惠。這些都是原則下的事實,原則不會變,事實可能因著環境或事件有所調整。
如教育特殊生,從先前將特殊孩子視為懲罰的思維,轉換它們是一般孩童,這就是思維的轉換,而這樣思維的轉換都無法撼動,特殊孩童也是人,也是孩童的原則。
如投資理財,在投資理財獲得財富自由的人,都深深明白投資策略的重要性,而投資很重要的原則為策略大於預測,但多數人的思維會把重點放在預測上,故一直無法有好的投資態度與行為出現,這可能要遇到重大的人事物,才能漸漸明白,基本投資原則的重要性。
如投資理財,在投資理財獲得財富自由的人,都深深明白投資策略的重要性,而投資很重要的原則為策略大於預測,但多數人的思維會把重點放在預測上,故一直無法有好的投資態度與行為出現,這可能要遇到重大的人事物,才能漸漸明白,基本投資原則的重要性。
「習慣」因著思維與意願而展現的行為
就是我們自然反應下的心態和舉動,如看到紅燈我們會停,看到黃燈有人會習慣闖過去,但也有人習慣停下來。所以思想決定行動、行動決定習慣。而書中把習慣定義為「知識」、「意願」與「技巧」的混和體。
「知識」是理論的觀念,指導我們做什麼與如何做;「技巧」是指如何做;「意願」就是想做,表示我們有行動的企圖心。
要提升,就要改變思維,思維改變了,看待世界的就會不同,這會回頭來影響自己,所以從這三方面來下手,就可以破除舊的思維,但這不容易,畢竟習於為常的事物,會讓人比較安心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